



为深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、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。7月21——24日,教育与艺术学院“七色花”志愿服务团队赴玉门市铁人干部学院、铁人王进喜纪念馆、693人防工程、酒泉博物馆、瓜州县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开展“铁人精神永继·文化根脉长传”系列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精心策划组织,通过场馆思政课、实地探访、文明洗礼、展馆研学等方式,深刻领会“两个结合”的重大意义,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、文化自信。
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:行走在场馆的大思政课。团队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,馆内一处处逼真的场景复原;一幅幅生动的画面;一件件斑驳的实物;一份份详实的资料,它们共同见证了铁人王进喜一生对党和国家的忠贞不渝、无私奉献。讲解员运用生动且精炼的语言,从多个维度深刻剖析了铁人精神。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铁人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事迹,全身心沉浸其中,感悟着铁人精神的深刻内涵,王进喜“为国分忧、为民族争气”的炽热爱国情怀,苦干实干、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,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,引发了在场成员的强烈共鸣,让大家在心灵深处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与启迪。
地下70米的时光隧道:实地探访693人防工程。这条被誉为“地下长城”的战备通道,宛如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。团队成员们通过实地观察工程结构、遗留设施及历史资料,系统了解了该工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与建设背景。墙体加固的痕迹,每一道裂缝里,都卡着‘艰苦奋斗’的筋骨。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大家深刻认识到,国防工程的筑牢根基与工业建设的攻坚克难,共同孕育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精神内核,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境时始终坚守的信念力量。
时空交织的历史文化:探索传承丝路文明。在酒泉博物馆的“丝路重镇”及各展区,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们串联起肃州区从汉到今的历史脉络:汉代讲述酒泉名称由来、北部长城遗址,展现其军事重镇地位;唐代通过西沟村摸印画砖墓复制品、皇城遗址出土文物及文殊山石窟壁画,呈现丝路贸易与多民族文化交融;明代解析鼓楼演变与嘉峪关长城,诠释边防战略意义;现代展区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丝路文明联结,以航天元素展现千年文明的传承突破,让成员们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呼应。通过沉浸式体验,近距离触摸历史脉络,让大家在“一坛御酒、一眼旺泉、一座雪山、一条丝路、一线风光”的文化密码中,成为丝路文明的传承者与守护者。
回看西征路,激扬报国志:深刻感悟革命精神。走进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,厚重的历史画卷在队员们面前徐徐展开,馆内陈列的枪支、军服、书信等珍贵文物,生动还原了红西路军西征的艰苦历程。通过纪念馆里与安西战役相关的详细史料,使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西路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细节,感悟红西路军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,感佩于英雄前辈们的崇高精神,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定青春报国之志。
此次社会实践活动,同学们在千年文明前感悟文化自信,在工匠传承中体悟专业精神,在历史遗迹里触摸丝路辉煌,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。教育与艺术学院“七色花”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,要把“铁人精神”“革命精神”“丝路精神”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,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,做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、解码者和传播者,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青春智慧。
(信息员:贺 雯 审 核:梁志红)